第六百三十二章 制造戴森球?(2 / 2)

突然听到赵奕的说法,他下意识的说道,“难道你是要制造环绕太阳,以太阳为能源的核聚变装置?”

“当然不是。”

赵奕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,随后继续道,“但道理是差不多的,前一段时间,我研究出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,就想制造一个贴近太阳的卫星,来传输太阳周围的光能。”

刘部长听着点头,“原来是这样,但是,这有什么意义,仅仅是光能——”他没有继续说下去,意思已经表达的差不多了。

相比核聚变的高能来说,光能效率真是要差太多了。

“怎么也是一项高端研究啊!”赵奕笑着说道,他没有仔细的做解释,但还是说了一句,“我是打算,从光能传输技术入手,解决Z波卫星的太阳能转化功率问题,也许还能依靠这个,让公司实现盈利。”

“原来是这样!”刘部长顿时恍然大悟。

他下意识忽略了后面一句话,重点抓住了前面的问题--

Z波卫星功率。

刘部长对于Z波卫星还是有了解的,并知道奕星科技是生产太空飞船的公司,肯定是希望依靠Z波卫星辅助完成太空穿梭。

显然。

现在的Z波卫星功率,达不到能让飞船实现穿梭的程度。

这方面的问题,刘部长还是做过一些了解的,他认为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,就是为了给飞船实现太空穿梭做铺垫。

两人说的时间也差不多了,就进入会议室时见到其他人,随后就开始了谈判。

奕星科技一方还是很专业的,主核心就是赵奕,其他还有一个六人组成的团队。

高等压缩材料公司、空间信息科技公司,也都派出了一个小组,航天局方面也有两个代表,其中一个还是航天科技研发相关的工程院士。

两家公司都不反对和奕星科技合作,但他们关心的主要是保密性,另外也关心进行项目的利润问题。

哪怕是新成立的最新科技公司,也肯定会在意收益问题,任何公司运营,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润。

不过公司的代表们想法,和刘部长差不多是一致的。

虽然赵奕提交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,但制造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,传输的仅仅是光能,怎么去想实现的成本都会非常高昂,甚至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。

如果中途出现哪怕一点问题,也许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就算是一切顺利的进行,依靠光能传输想要收回成本,也绝对是个遥遥无期的事情。

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。

因为同样的能量依靠普通的发电机组,就很容易制造出来,制造超高端的环绕太阳卫星进行传输,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。

所以他们都下意识忽略了,赵奕一直强调的‘能源传输能实现利润’,认为是赵奕个人拿出资金,准备去研发前沿科技,同时,也是为奕星科技,未来制造小型太空飞船,实现太空穿梭做铺垫。

“赵院士,真是太伟大了!”

“为了科技发展,甚至不惜自掏腰包!”

“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的公司,亏损似乎主要也是航空集团,但赵院士肯定也会掏一部分钱。”

“科技研发的方向,肯定没问题,不过类似的项目,收益很低,确实很难立项。”

这个项目说出来,感觉和发射环绕月球卫星一样,简单的传回一些能量,很难说有多大用处。

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制造环绕太阳卫星,不管是探索卫星也好,聚能卫星也罢,消耗的资金量肯定会非常的庞大,动辄就是几十个亿。

这么多的资金一口气拿出来,就算是奕星科技也会伤筋动骨。

当然了。

不管怎么说,他们只是参与方,而且只是辅助完成制造,是只会盈利的一方。

谈判进行得很顺利。

赵奕对于制造的聚能卫星做了介绍,并确定已经完成了设计,谈判的主要原因在于,需要使用空间传输技术,制造方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,同时还需要高等压缩材料公司配合。

最终会议明确了几点,奕星科技负责设计,承担制造相关的一切费用,同时,拥有聚能卫星传输光能百分之八十的使用权。

另外,奕星科技并且一次性支付给两家公司八亿人民币,作为空间链接技术、空间能量传输技术的使用权,同时明确,之后制造同样的聚能卫星,每一台依旧需要支付一亿人民币的技术专利费用。

之后赵奕带领团队和航天局做了谈判,航天局会提供附带技术,但产生的相关的费用,全部都由奕星科技承担,同时支付给航天局五个亿,作为技术支持成本。

会议结束。

奕星科技和高等压缩材料公司、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航天局签订了合作协议。

在完成了一系列协议的签订以后,技术专利、设计等都不再是问题,就可以开始合作制造了。

实际上,环绕太阳卫星的制造,相关的软技术根本就不是问题,主要问题还是在材料上。

这方面,赵奕有明确的设计方案,不管是空间信息科技公司,还是高等压缩材料公司,都配合进行制造就可以了。

航天局提供的附带技术,还是要多沟通一下,但也没什么太大问题。

因为主核心就只有空间连接技术上,等于是制造一台能环绕太阳飞行的空间链接设备,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。

赵奕预估的制造时间,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,大部分时间还是消耗在压缩材料制造上。

很快。

合作制造开始。